学经济的和学新闻的,看完都沉思了2025年02月 作者:胡祎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学经济的和学新闻的,看完都沉思了
(一)
“小胡,春运开始了,咋不去采访?”“领导,我正……写剧本呢。”
作为一名连续4年报道春运的“90后”文字记者,今年,我和同事决定当一回“编剧” ... 内容:
学经济的和学新闻的,看完都沉思了
(一) “小胡,春运开始了,咋不去采访?”“领导,我正……写剧本呢。” 作为一名连续4年报道春运的“90后”文字记者,今年,我和同事决定当一回“编剧”。 往年春运,我们会在湖北日报版面、客户端推出一批关于回家和职工坚守岗位的故事。一年又一年,典型人物、特殊工种、幕后故事,写了又写,难以出新。 如何让春运主题内容传播更广,获得更高关注?我们将目光投向了短视频。 1月14日至1月19日,湖北日报微信视频号推出6期《春运背后的经济学真相》,直击春运热点。 (二) 一方面,精选热点话题,将经济学理论巧放其间。 春运期间,网友对“为什么火车票难买?”“为什么票难买,上车后却发现还有座空着?”“为什么高铁上不卖泡面?”等话题的讨论异常热烈。新闻人的责任驱使我为公众答疑解惑。 为了把道理讲清,我打开经济类书籍,联系经济类专家学者,请他们支招。 夜以继日,经过若干天的学学写写,6期剧本如约而出。 我们用“供需不匹配”理论解读春运火车票为何难抢,用“机会成本”理论解读为何自驾是春运主流,用“成本效益”原则解读为什么车票难抢却又剩下空位,用“卖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理论”解读高铁站的商铺生意为什么火爆,用“羊群效应”解读为什么高铁上不卖泡面,用“供需理论”“马太效应”解读高速公路上为什么区分服务区和停车区。 6期短视频,每期2-3分钟,运用专业理论解读受众疑虑,网上反响良好。 另一方面,注重网感,争取受众。 理论要“专”,解读要“活”。视频文本风格一改传统新闻的书卷气,采用鲜活的网络化表达。 我们注重摆数据、巧比喻,极大地降低理解门槛。 在第二期,我们把高铁、飞机比喻成长江、黄河,把汽车比喻为涓涓细流,让受众一听就能明白不同交通方式分工不同;在第三期,我们给受众算了一笔账:以武汉到广州的普速铁路为例,线路全长约1052公里,票价138.5元,每公里只要一毛三,而武汉到广州的高铁,全长1068公里,二等座票价400元-500元,每公里只要4毛钱左右,以此解释铁路车票本质上是普惠性公共产品的观点。 我们也注重设置悬念,引发共情。 在第一期巧妙设置“冲突”:提出铁路部门每天1.4万趟(平均每趟运送1000人次)的运力,与铁路春运每天运送1275万人次相当,为何还会紧张呢?第三期开头:“1个15平的小店1年能卖出1个亿,不要惊讶,这就是真相。”用受众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在第三期引导观众进入情境:车上的座位固定576个,如果让你来分配车票,你咋卖?第四期中,我们问:出门坐火车,你最关心啥?充分调动受众的好奇和共鸣。 (三) 本次策划是湖北日报一次创新尝试,6期短视频总播放量13.2万。形式鲜活,也取得不少好评,但离“破圈破壁”,仍有一些距离。 报道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复盘总结: 一是出镜人设专业化塑造可以加强。 运用经济学理论解读春运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出镜主持人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网民对视频内容的信任程度。6期短视频在主持人专业化人设塑造上有待加强。 比如,2名主持人在6期作品中服饰不尽相同,现在想想,外形缺乏辨识度和记忆点,不利于打造固定、专业的形象。独特的品牌风格,离不开鲜明的人设。 二是叙事过程可以更“大胆”、更“精细”。 视频化传播时代,受众对标题、配乐、镜头语言甚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等都非常敏感。6期作品画面构图、景别都相对单一,主持人的镜头表现力也有待加强;剪辑中,不同画面之间衔接、表情包等网络流行元素之间的配合,也可以更加精细。 春运报道如何更好更新?我们仍在努力。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证00000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