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框框,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两会2025年02月 作者:段存章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破框框,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两会
消息采写之采访篇:
一、抓问题,主攻头版头条(点击阅读)
二、到现场,采写实录性短新闻(点击阅读)
(接上文)
三、破框框,写好会议消息
... 内容:
破框框,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两会
消息采写之采访篇: 一、抓问题,主攻头版头条(点击阅读) 二、到现场,采写实录性短新闻(点击阅读) (接上文) 三、破框框,写好会议消息 如今会议多,记者如何采写会议消息也是一道难题。 会议种类多,形式多种多样,要求记者采写会议消息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打破老框框,闯一闯新路子。从全国每年召开一次人大、政协例会来说,我已经连续十多年参加报道,年年有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次次有代表、委员热烈发言审议和讨论,拥护的,赞扬的,肯定的,最后鼓掌,一致通过。如果只满足于报道“一致通过”,没能反映审议和讨论中代表、委员提出的修改意见,就是没有反映出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这种民主制度的作用。鉴于这个问题,我在采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审议和讨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注意发现参政议政水平高的典型。 1984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载我采写的山西代表团的人大代表王茂林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小组会上的发言: 《对有关改革的内容提出补充意见》 本报讯 人大代表、太原市市长王茂林在小组审议会上发言,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条补充意见。 王茂林说,我听了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满意,对五个方面的改革很感兴趣。当前,影响我们前进的,一是多年来“左”的影响还未肃清,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二是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很难进行。他仔细地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后,提出有关改革的内容需要补充: 一、应指出当前改革的阻力。不冲破阻力,改革不能顺利进行,阻力来自思想上“左”的影响,还有习惯势力,老一套吃得开,新的想法得不到支持。去年上半年太原市各行各业搞承包责任制,形势好。但是到下半年大多数吹了,只有市工交战线顶住了,结果全市工业七个经济技术指标获得全国第一。报告中应指出改革的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支持干部和群众冲破阻力搞改革。 二、支持和保护改革者。谁阻碍改革?是那些没有真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希望改革,希望施展才能干四化。但是,搞改革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也有失败的。这件事做对了,另一件事也可能没做对。要鼓励探索者,只有他们在前面艰难的开拓,后边的人才能大踏步前进。太原市不锈钢器皿厂厂长袁希尧是一位改革的探索者,他推行承包责任制治好一个集体厂,还带起一个全民厂。有些人不看他的大方向,抓住小毛病整人家。市委和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支持他,如果不支持,硬去挑毛病,就把改革者搞下去了。 三、在政府工作报告五个方面改革后边,还应加上一句: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在多长时间里拿出贯彻落实改革方针、政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保证改革计划实现。 这篇消息有突破。王茂林代表的发言不一般化,他提的意见很有见地,说明人大代表民主议政的能力在增强。记者在采访中能够敏感地抓住这一新闻,说明会议报道的改革得到报社领导和编辑的支持,鼓励记者采访走新路。 在1989年全国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我采写的一位种田代表的议政录,题目叫“一元与八元的反差”。全文如下: 在人大会堂5排22号上,坐着一位农民代表,他叫王克明,37岁,福建省建宁县上里村农民,全家 11口人,耕种粮田182亩,7年售给国家粮食 41.5万公斤,今年还出席了全国售粮大户表彰会。听完政府工作报告,他向记者倾诉了心里话: 我细心听了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方方面面挺重要,特别是讲到农业。国家这么大,不看重农业不行呀! “为了调动农民增产粮食和棉花的积极性,国务院决定从今年4月1日起,将合同定购粮食的收购价平均提高18%……”,这段话我听得很入耳。我们农民对粮食价格最敏感,价格直接关系着生产者的情绪。我自己算了两笔账: 卖粮收入账。我家全年粮食定购任务5万公斤,去年每百公斤收购价 45.6元,今年当地粮食调价后为46.6元,增加1元,总共增收500元。 买化肥开支账。我家全年购买国家平价化肥1.4万公斤,去年每百公斤化肥售价 26.7元,今年涨到35 元增加8.3元,总共增加开支1162元。 卖粮与买化肥比,光这一项,我亏损六七百元。要是加上农药、种子、机械配件、雇工的涨价,反差更大,种田人实在受不了。我想说句话,争取今年粮食有个好收成,理顺价格最重要。 这位普通农民代表的话是很有说服力的,他通过自己的切身利益谈到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大事,说明人民代表与人民心连心。记者采访的这篇谈话录虽然只有五百字,但它指出的是全国九亿农民所关心的事。这样的报道就使党报贴近了群众,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读者感到可亲、可爱、可信。 从这两篇新闻得到启示,记者采写好会议消息的路子是宽的,特别是像全国人大这样重要的大型会议。积多年采访得失,我认为坚持“四要”是写好会议消息的根本。“四要即要有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要有一个快节奏的工作效率,要有一个冷热结合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要有一个笔头、镜头转向群众的观点。 1.要有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记者的思维活不活,点子多不多,关系到抓新闻的成与败。一般来说,会议总是开幕、大会发言、小组讨论、闭幕,这种程序式的报道写不出什么花样。记者应开动脑筋,根据不同形式的会议,捕捉“鲜活鱼”。全国七届四次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我曾发表“两会采访随感,题目为《万众一心,稳中求进》文中说: 近十天,记者旁听了人大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代表团会议,翻阅“两会”简报,与一些代表、委员交谈,得到一个较深的感觉:今年“两会”审议、讨论李鹏总理报告热烈认真、畅所欲言,有万众一心之态,稳中求进之势。 特点之一;精力集中,态度认真。综观审议、讨论李鹏总理报告有三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代表、委员一起审议、讨论多;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到各代表团听取意见多;代表、委员争相发言多。人大代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庭栋说,今年我们代表团的工人、农民、教师等普通代表民主议政热情特别高,我们尽量保证他们的发言时间。 特点之二:科学分析、冷静思考。从代表、委员发言中看,一般表态式的少了,深思熟虑、科学分析的多了,提补充和修改意见的也在增加。李鹏总理参加北京代表团审议报告时,听取了9位代表有理有据的发言。他们都深入基层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经过分析加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价值较高。女代表胡亚美在谈计划生育问题时,从国内人口现状、国外计划生育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今后十年搞好计划生育的办法和措施,比如特别要重视思想教育,加强妇幼保健,抓紧儿童家庭教育,做好老有所养等,有较强的操作性。 特点之三:脚踏实地,讲究实际。代表、委员既看到前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又看到后十年是在较高起点上前进,难度更大了。“两会”简报和许多报道反映了代表、委员的心声:有了成绩不要头脑发热,遇到挫折不能泄气。不大起大落,不反复折腾,宏图定能实现,小康在望快加鞭。代表、委员们充满了信心。更多的人希望“既不保守又不冒进”,看来,落实“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迈稳奔小康步伐,这“迈稳’二字比‘加快’更可宝贵! 从报道市长王茂林审议总理报告,种粮大户王克明审议总理报告,到采写这篇综述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总理报告,反映了“两会”的民主空气越多越浓,记者也在不断开发自己的思想,及时寻找,采写“两会”的现场新闻。 2.要有一个快节奏的工作效率。采访“两会”时间紧抢速度,快采、快写、快交稿。因为记者云集,竞争激烈,需要有一股争的劲头,抢的劲头,拼的劲头。1991年3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以普通代表身份参加天津代表团审议李鹏总理报告。3点李瑞环走进会议室,喊着老熟人、老朋友、老同志的名字,和他们一一握手。他刚坐定,就有代表争着发言。李瑞环边听、边记、边问,先后有10多位代表发言。我对天津代表不熟悉,一边录音,一边核对发言人名单。代表发言后,李瑞环做了重要发言。散会已经六点多,我走出京西宾馆第十会议室,来不及赶回报社,也来不及吃点东西,一头钻进天津代表团住宿的一个房间,紧张地写起稿件。工作人员再三劝我去吃晚饭,我连声说:“谢谢,谢谢。”就是不离开桌子。他们为我倒了满满一杯茶水,并说:“当记者,很辛苦呀!”8点钟,我将李瑞环同志的发言整理出来了,又写成一篇一千字的特写,先送天津代表团负责同志审阅和修改,又送李瑞环的秘书最后定稿。一切进行得紧张而顺利,到10点,把稿交到了编辑部。这时,我才觉得肚子空,啃了一个干面包。第二天,两篇报道都见报了,李瑞环在天津代表团的发言题为:《充分调动、合理发挥群众积极性》,刊登在《人民日报》一版;人大天津代表团审议李鹏总理报告侧记,题目叫《热烈认真,畅所欲言》,刊登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并加花边。这两报道是靠抢才写出来的,记者要当“快手”,掌握信息快,采访速记快,写作速度快,以快取胜,也应是记者采访磨炼的一门基本功。 3.要有一个冷热结合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同志在三十多年前与当时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虚和实的问题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矛盾有主要方面,有次要方面,看问题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多个方面。群众运动有主流,有支流。到下面去看,对运动的成绩和缺点要有辩证的观点,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到它的消极一面。”重读毛主席的这番话,回顾采访“两会”深刻地认识到既要有热劲,又要有“冷劲”,特别是遇到“热风”的时候,要打开“电风扇”吹一吹。有一年,“两会”宣传报道提出更加民主一些,开放一些,记者积极采写了不少反映群众呼声的好新闻,在一片叫好声中,我的头脑也热起来,想寻找采写批评报道。一天政府教育组委员联合召开大组对话会,请国家教委负责同志回答一些教育改革问题。会上,领导讲话时间长,占去了委员们的发言。我及时写成一篇批评报道:“不要把对话会开成报告会”。我满以为是一篇形式新鲜的新闻很快就能见报。但送回编辑部,经版面主编和总编辑再三商量,此稿还是不发为好,尽管可发的理由种种。事后,冷静下来想想,稿子决定不发是对的。因为实现民主化有个渐进过程,对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报纸登什么,不登什么,先登什么,后登什么,公开登什么,内部登什么,这需要掌握一定的适度。老百姓有一个承受力,领导也有一个承受力。这两种承受力,在“两会”采访报道中都需顾及。总之,我们采写的报道要看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是否有利于改革,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全国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国际友好交往。也就是说,热中要有冷静的思考,比如喝酒要掌握适度,以畅饮而不醉为宜。 4.要有一个笔头、镜头转向群众的观点。前几年,记者采访“两会”,一上手,争访某省委书记、某省长。这样一来,官位新闻攀比,闹得版面编辑很为难。近几年,限制这方面的报道,多反映普通代表的活动,收效甚好。有一年,记者笔头、镜头集中于“四种人”,即头上有官衔的(领导干部)、身上穿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代表)、口袋里有钱的(专业户代表)、社会上知名的(名作家、画家等),冷落了工人、农民以及教师代表。当普通代表提出尖锐批评后,记者立即赶去采访了来自挖煤第一线的人大代表。这个教训提醒记者要把笔头、镜头转向大多数的普通代表。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我到山西代表团旁听小组讨论,往年总是代表团长先发言,这次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王庭栋同志没有先发言,他说:“我们这些当官’的,平时在省里讲话机会多,来京开人代会,应该让工、农、教、医等基层代表先讲,充分地讲,多反映群众的呼声。至于我的发言如没有时间,就交书面的也可。”我感到他的想法有新意,立即写成一篇花絮,题目叫:《王庭栋让话》。二百字左右的“豆腐块”,代表们挺喜欢品味的。这说明记者在采访中要处理好上层与下层,领导与群众,“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关系,既报道上层,更要报道下层;既宣传领导,更要宣传群众;既访问名人,更要访问普通人。我们常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在写红花时,笔下不见或少见绿叶扶呢?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段存章: 他从通讯员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他曾常驻大寨记者10多年。 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10多年。 曾讲授新闻采访课多年。 出版新闻著作《大山情》《采写新闻的困惑与出路》《独家新闻怎样采写》《消息采写三讲》《记者酸甜苦辣》《从通讯员到高级记者》等。 他常说:“脚印留在群众中,文凭写在版面上。”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证00000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