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2025年03月 作者:王炜丽 来源:传媒评论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我的18年从业坚持:到现场
回望新闻从业这些年,我接过热线,做过跑线记者,接到过不少突发事件的报道任务,也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作了许多探索实践。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都深知职责所 ... 内容: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我的18年从业坚持:到现场
回望新闻从业这些年,我接过热线,做过跑线记者,接到过不少突发事件的报道任务,也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作了许多探索实践。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都深知职责所在,用手中的纸笔、镜头记录时代,而“到现场”是我在任何时期都不曾忘却的职业底线。现用几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我18年来的感悟——
1 关键词:侦探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我是一名热线记者。很感恩那段磨砺与成长交织的岁月,让我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找到关键点,以全局视角剖析问题本质,练就火眼金睛的观察能力,从蛛丝马迹中探寻真相。 记得有一次,有读者反映一家医院停车收费不合理。大家都知道病人住院,家属一天送饭要往返好几趟。而这家医院的停车收费标准是半小时之内不收费,超过半小时起步收费5元。 许多家属送饭,一天下来光停车费就要付几十元钱。掌握并核实情况后,我联系当事医院,对方表示读者反映属实,当天就作出了人性化收费调整,对来医院探病送饭的家属同一天多次进出医院,可以凭当天的停车票据,收取最多不超过10元的停车费。 小小停车费问题,在当年引发了社会关注,特别是在医疗系统,专门把停车收费问题纳入提升群众就医体验的实事项目。那些年,每当自己参与处理的热线问题得以解决,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充盈心头,对于初入新闻行业的我来说无疑是很大的鼓励。就这样,“铁肩担道义、心中装百姓”在我心中萌芽滋长。 有一次我接到一名读者投诉:他所在的村子路边木料随意堆放,遮挡来往车辆视线存在安全隐患,为这事他一直反映未果。电话中,我隐约能感觉到对方的着急与无奈。我两次来到现场,除了用纸笔和镜头还原现场,还向当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同事们调侃我像个“侦探”。 全面调查后,这篇监督报道一经刊发便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很快对这个村子多年未动的脏乱差现象进行整治。事后,我还接到投诉人来电,除了告知整治进度,说得最多的是感谢,说找记者真管用。正是这些肯定,激励我在热线记者岗位上潜心锤炼,也为后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关键词:百事通 联系线口后,我主要负责生态条线。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生态是湖州最大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2014年,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是湖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战略。作为线口记者,如何把中心工作报道好?我的答案还是“到现场”。 联系线口的那一年,我跑遍了湖州所有乡镇,当年在《湖州日报》刊登的有关治水治气等生态稿件达到了近百篇,提炼总结出了不少“湖州方案”。 一次,在德清洛舍村采访治水,原本对方提供的是一个很平常的线索,但是我在采访中了解到洛舍村正在通过民间力量解决治水长效管理问题。听到这个信息,我马上兴奋了。因为当时治水工作在轰轰烈烈开展中,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政府花大力气清理了垃圾河、黑臭河,后续谁来管理?如果继续是政府管,资金肯定是一大难题。因此,当听闻村民形成了护水自觉,我认为这是值得推广的做法。 第二天,我又来到村里,采访了镇村干部、村民,尤其是一名从原本不支持到后来积极参与治水的村民。通过一天现场采访,我又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护水公约”“流动红旗”等朴素的做法在村里执行得很好。该报道见报后,相继被人民网、等转载。 因为跑得勤快,对基层“百事通”,线口部门遇到重大宣传时都会找我商量,锤炼“脚力”也让我积累了精品创作的大量素材。 2017年,我在安吉采访时了解到一个线索,当地有个别村庄用上了城市物业。当年媒体关注的重大主题是城乡融合,“农村用上城市物业”无疑是城乡融合的一个微观写照。确定主题之后,我和同事多次赶往安吉采访了解实际运作情况。其间,党的十九大召开,报告中对城乡融合提出了要求。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就这样,历经半年多深入采写的《安吉九成村庄用上城市物业》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3 关键词:蹲与站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级主流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但往往因为主题的宏观性、采访的深入性不够,导致有些主题报道的价值和影响力大打折扣。这几年,我有幸多次参与了重大主题报道,深深体会到只有“蹲”下去,才能让重大主题报道“站”起来。 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5周年,我们抓住这一重大契机,精选15年来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的15个重大事件,策划了《15年·15瞬间(融媒体新闻行动)》,最终荣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 在确定15个“瞬间”的过程中,我们先后采访市政策研究室、生态环境、发改、经信等部门获取大量资料,之后又以是否更具有普遍意义、更具有故事性等标准,逐一筛选最终确定典型事件。 为了尽可能还原事件原貌,我们俯下身、沉下心,驻点采访、全面挖掘,努力讲好故事。比如余村是这组报道开篇《“两山”理念诞生》的事件现场,在采访这一事件时,我仔仔细细走遍村庄,还找到事件的亲历者——原村书记鲍新民,并把他请到总书记当年发表“两山”理念的余村会议室里,由他在当年的地点讲述当年的场景。这一设计,瞬时将人带回15年前。鲍书记说着方言,我们很担心采访细节有偏差,就一遍又一遍地确认,再结合15年前的影像资料,最终真实重现了“历史瞬间”。 许多时候,深蹲现场还让我有意外之喜。我们在2023年策划了一组“乡村十记”蹲点报道,深度解剖湖州的10个样板乡村来找寻答案。我蹲点的又是安吉余村,蹲点之前心中有一丝顾虑,余村是“老典型”了,怎么才能讲出“新故事”?随着采访深入,我捕捉到村子的变化——它变“年轻”了,其中一个50岁的“年轻人”胡青法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采访胡青法并不在最初的计划中。当天村干部推荐的采访对象临时有事,让我在村委会等一等。刚好村里有一场草坪音乐节在举行,我就被吸引了过去。现场都是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胡青法的出现稍显突兀。 胡青法不善言辞,但没有拒绝我的采访。他告诉我自己是来做市场调研的,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一追问才知道,他在村里开了一家民宿,但是考虑转型,所以来看看市场。他原本在外地做生意,感受到家乡发展的机遇,2016年回家把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怎料开业没多久就遇上疫情,生意惨淡。生活恢复后,他发现了“咖啡”这一现象级热度,便在民宿一楼开了茶咖。 “年轻”的余村启动了“年轻”的项目——全球合伙人计划后,胡青法成为余村第一个“本村合伙人”,年近50的他成天和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升级打造他的茶咖项目。 胡青法这个“计划外”的蹲点,让我如获至宝。蹲点前,我一直带着问号:是乡村成就了人?还是人改变了乡村?胡青法给我上了一课,乡村因年轻人而变得年轻,但这个年轻绝不是一个单一的定义。快50岁的胡青法是如此,10个现代化的乡村,更是如此。“乡村十记”这组报道最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 其实,任何时候到基层采访都不会是无用功。记者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生活,努力成为“百事通”,只有这样才能传递真实,彰显新闻力量。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采访前的准备,分为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平时准备是一种厚积薄发,需要我们时刻朝着“政治家的头脑”“理论家的见解”“科学家的知识”等方向去努力。临时准备需要我们设计采访方案,查阅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避免无效提问。 ■ 采访时的“应变”,需要记者短时间判断受访对象的性格,尽快拉近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来打开话匣子。 ■ 采访后的“过关”,记者也是读者,也是观众和听众,要想知道受众满不满意,先过自己这一关。“过关”,就要反复打磨,无论是报道的内容、标题、形式等方面,都要秉持“匠人”精神,让记者和受众从有距离变得心贴心。
作者名片 王炜丽,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采访综合部副主任,2006年7月参加工作,从业超18年,2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作为主力采写的《安吉九成村庄用上城市物业》《乡村十记》摘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此外还获得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证00000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